无人机(UAV)和量子通信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技术标签,但是它们走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“化学反应”?
据报道,来自南京大学的中科院院士朱闪灵利用两个无人机,通过光学中继在两个相距1000米的地面站之间分配纠缠光子。
这一举动验证了多节点移动量子网络的可行性,标志着向量子网络的实际应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。
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《物理评论快报》上。
去年,朱闪灵院士团队成功使用单个无人机进行量子通信。从单节点量子链路到移动量子网络,中继节点必不可少,只能使用一架无人机。
但是一般无人机的载重只有几公斤。复杂精密的光学仪器必须轻量化才能搭载在无人机上,两架无人机必须能够实现单光子高精度的后续接收和空中再发射。“难度就像穿百步。”
最后,经过多次实验,团队证明了光中继可以维持光子对的纠缠,是一种有效的量子链接。
未来可以利用高空巡航无人机建立300多公里距离的量子链路,低成本的小型无人机负责城乡之间的小规模量子通信,利用无人机分组的灵活性搭建移动量子网络。